野生大熊貓分布在數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山川中。在這片區域中,秦嶺作為中國的南北分界線,改變了山麓南北人民的生活習慣、風俗和文化;岷山、邛崍山和相嶺庇護著“天府之國”,成為橫斷山脈以東山地和平原的分隔帶;涼山自古以來就是通往云南和東南亞的“南方絲綢之路”,更因“七擒孟獲”的故事而聞名天下。這一區域還流淌著漢水、岷江、涪江、金沙江、大渡河,每一條江河都灌溉著千里沃野。
野外調查隊員在秦嶺主峰太白山冰凌溝發現的野生大熊貓(6月12日攝)。新華社發
有兩個廣為流傳的誤解,讓人們以為大熊貓不太具備野外生存能力:一是大熊貓有繁殖障礙,連正常交配都不會;二是它們已經進入自然演化的“死胡同”,對它們的保護工作是浪費資源。判斷這個物種的生存能力,需要深入野生大熊貓的世界。
與圈養條件下“無欲無求”的大熊貓不同,北京大學的潘文石、呂植研究團隊和西華師范大學的胡錦矗研究團隊發現,荒野中的大熊貓仿佛是另外一個物種,身上具有熊科動物特有的兇猛、力量和機會主義。每年三四月間為爭奪交配權而戰斗時,高大的冷杉樹下,公熊貓們一邊發出嘶吠,一邊追打搏斗,這時的它們一改平時羞怯的性格,完全不介意是否有科研人員在旁邊觀察。
鮮為人知的是,野生大熊貓還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以著名的野生大熊貓媽媽“嬌嬌”為例,在幼仔出生后頭幾天,嬌嬌一直坐在洞穴中懷抱幼仔,把全部的時間用于溫暖、哺乳、清潔,自己不進食也不喝水;直到幼仔5日齡后,嬌嬌才會短暫出洞排便;幼仔14—15日齡時,嬌嬌開始短暫地取食竹子,在此之前完全靠體內的脂肪儲備維持生命、分泌乳汁。在幼仔留在媽媽身邊的一年多時光,嬌嬌會帶著它跑遍周圍的山山水水,教它學習在荒野中生存的各種技巧。
可見,在真正的荒野中,野生大熊貓展示出令人贊嘆的生存能力,是名副其實的“功夫熊貓”。
既然是“功夫熊貓”,為什么還會受到生存威脅,甚至一度瀕危呢?
一個物種在今天的生存現狀,往往同它們在荒野中的生存能力關系不大,而是由它們能否適應人類干擾所決定。大熊貓對于人類活動相當敏感,因此注定會面臨長遠的生存挑戰。
野生大熊貓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棲息地破碎化。在人類發展的數千年歷史中,秦嶺和岷山之間數百公里的森林和濕地被開墾成農田、村莊和城鎮,身處秦嶺的300多只熊貓被迫與四川、甘肅分隔。
最近幾十年,隨著區域經濟發展,各個區域的大熊貓棲息地被開發工程分割成斑塊,旅游、筑壩和城鎮建設也給大熊貓的生存帶來很多未知挑戰……以上種種干擾,不僅阻礙大熊貓種群的正常擴散,還給它們帶來近親結合、小種群局部滅絕等風險。

野生大熊貓面臨的第二個挑戰是氣候變化和環境改變帶來的不確定性。新近的前沿科研論文中,有研究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正使大熊貓走向滅絕”“氣候變化將使大熊貓失去近一半的棲息地”;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等的研究則指出,在面對氣候變化時,大熊貓和其他野生動物可能比人們想象中的更堅韌。這是一個仍然缺乏定論的研究領域,如果不能盡快摸清在環境變化面前大熊貓和其他野生動物將如何適應,那它們的長遠生存仍然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如何大規模野化放歸人工繁殖基地的大熊貓,如何防控野生大熊貓群體的疫源疫病……大熊貓保護工作中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一個鼓舞人心的消息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證實,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每年達26億至69億美元,是大熊貓保護投入資金的10倍至27倍,這充分說明對大熊貓保護的投入是值得的。
在自然保護領域,大熊貓被專業人士稱為“傘護物種”。它的分布區覆蓋了中國70%的特有鳥類、70%的特有哺乳類、31%的特有兩棲類,幾乎任何一片大熊貓棲息地,都與中國最重要的特有物種分布中心相重合——也就是說,投向大熊貓保護基地的任何一點力量,都有機會讓這些中國特有物種受益。
一個經常被人們忽視的事實是,大熊貓保護區同時也是金絲猴、羚牛、豹等珍稀瀕危物種的生存空間。最近幾十年建立起來的67個與大熊貓有關的自然保護區和構建中的大熊貓國家公園,也同時庇護著千千萬萬其他生靈。

四川九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用紅外線相機拍攝的大熊貓活動場景(2019年11月13日攝)。5月11日,四川九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綿竹管理站從野外取回的40臺紅外相機中,發現了野生大熊貓活動影像。新華社發
我們在野外調查時,深切體會到大熊貓的傘護作用:在九寨溝縣大熊貓棲息地那片保護良好的原始森林里,一只雄壯的蘇門羚猛地從我們身邊一躍而起,只留下矯健奔跑的背影;在平武縣熊貓保護區,野生川金絲猴在黃昏的暮靄中跑到我們跟前覓食,幾十個金黃色的身影在枝葉間跳動飛躍;在青川縣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山脊線上,羚牛媽媽帶著幼仔好奇地打量我們,目光的交流中沒有絲毫恐懼……
保護大熊貓還可以同時服務于當地社區發展,實現更長遠的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縱橫千里的“熊貓區域”是我國最重要的水土涵養區域之一,因此,保護大熊貓也就保護了這片區域的森林和水土:大面積的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和小區域的森林重點恢復,使江河下游千百萬居民免受洪水和泥石流之苦,并擁有了潔凈的水源;節能灶、沼氣池等清潔能源開始走進社區,讓居民擁有更易用的能源,減少了薪柴的砍伐;在川陜甘,中藥種植試點和新式養蜂產業在大熊貓棲息地社區開展,綠色種植產品直接被送到大超市專柜出售,村民因此有了新的致富可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
如何讓大熊貓的保護工作不再同社區發展對立,如何尋求其中的平衡點甚至找到雙贏的機會,將會是未來大熊貓保護工作的最大機遇。衷心希望人們對于大熊貓的保護與關注可以留存住人類和野生動物共享的生存發展空間,讓“功夫熊貓”鎮守住一方水土的平安。